一、主動對接,開啟校企合作的“聯通器”
學校主動“走出去”,常年向河北津西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輪換派駐專業教師,既到企業幫助解決一些實際理論問題共同研修,又到生產一線交流生產技術,了解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術和崗位需求;既彌補學校專業教師理論與實踐對接較少問題,又有利于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并且為學校教學積累實踐經驗和按需設專業提供現實依據。針對福珍全礦業距離學校較遠的實際,學校送教上門,由企業提供教學場所,學校選派優秀專業教師到廠對員工進行為期三年的在職教育。學校還對接企業“請進來”,學校常年從合作企業聘請技術人員和一線技術工人來校擔任教學生產指導教師。企業生產一線為學校帶來了實際操作經驗和各專業技術指導,實現了“學校小企業,企業大學校”式的校企人員互動、專業技術的交融,相互促進相互發展。近年來,學校聘請津西集團大H型鋼工程師李佳永等來校技術指導。
二、培養人才,開動企業發展的“孵化器”
開展涉農培訓,“孵化”農村創業人才。為強化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建立專家聯系現代職業農民制度,結合產業發展對學員開展了一對一、多對一指導和跟蹤服務。現代農藝畜牧專業持續指導新集鎮巨·家峪村民路文榮養殖黑豬創業,年盈利在20余萬元。
扶持本校學生,“孵化”現代小微企業。學校借助上級“全域旅游”東風,扶持本校畢業生賈春雷創建“歸巢部落”休閑旅游度假區,將栗林花海、梅花馴鹿、木屋建筑完美結合。
開設校辦工廠,“孵化”“工廠化學校、學習型工廠”新型辦學模式。在原有“教學生產中心”的基礎上建成了總資產5千多萬元主要用于教學生產的唐山通益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和瓦房店機床廠合資的“唐山通益機械設備維修有限公司”。
三、革新教學,點燃企業發展的“加速器”
在“依托專業建企業,依托企業促進專業發展”的工廠化辦學模式下,學校針對多年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行業企業技術生產要求的現狀,以理論和實踐周倒式交替教學為基礎,創建的“三統一”“六合一”新型教學資源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以四段遞進式教學模式為具體實施的運行載體(即:認知實習階段、教學實習階段、教學生產實習階段、頂崗實習階段),進一步深化“現代師徒制”,推動職業教育改革。
近年來為津西大方和萬通公司培訓員工,為鳳凰山旅游公司培訓服務人員等均收到企業高度認可。學校為小湯山山莊輸送的人才得到全國人大會中心得高度認可并向學校發來感謝信。
四、科研開發,推動企業升級的“助推器”
遷西職教是一所產、學、研一體化的實驗示范中心。學校圍繞區域內的主導產業,在原有來料加工運作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校企合作進行科研開發。學校利用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優勢,積極參與企業新產品、新項目開發研究。我國“863”項目之一高速輥環軋輥(簡稱CPC)項目,學校積極承擔了該項目生產平臺的研制生產任務,并且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了CPC生產平臺的制作和安裝任務,大方重工決定將原計劃建設的兩條CPC生產線中的其中一條建在學校,使師生能夠繼續參與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校企融合引領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的“領跑”之步,遷西職教中心的“教學體現生產的實用性、生產體現教學主體地位”的教學改革,尤其是“四段式”教學生產一體化教學模式和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教學與生產的一體化融合,走出了一條符合職業教育特點、具有遷西特色的發展之路。